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捐赠协议书样本

银行捐款

有关公益救济性捐款涉税问题解答

“华文教师完美远程培训”参训教师感言(马来西亚 彭思茵)

发布日期:2019-04-29

听完李老师的课堂后,我有很深入的启发――“以学生为主”的课程可以那么有趣。这种教学法看似玩、玩、玩,但是事实在玩的过程中已渐渐地稳固孩子学习的知识、词汇、短语。提倡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负面情绪的环境中学习;实在太棒了。

“趣味汉语教与学”一共分成3个主要探讨路线: 1)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2) 趣味阅读的有效途径。3) 中文写作的阶梯。 相信这是各位海内外老师都在面对的问题,这三个主题也是李老师和团队事先向老师们做出调查问卷统计出来的课题。

第一部分“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 现今的孩子越来越来不爱上课、不爱听课,其中的原因除了是课程内容、该课老师的教学法等等;李老师觉得更重要的就是少了“玩”的环节。 根据孩子的身心灵发展,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和长时间听课;孩子确实无法能长时间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输入。孩子需要透过更多的亲手操作、游戏法、竞争法学习。在课堂上,幼龄的孩子比较自我为中心,因此老师设计的课程手段比较与亲手操作为主。到了小学初级以上的孩童开始接触了大班和群体的上课环境,因此比较适合采用游戏法和竞争法。在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们领悟到自己代表的是一个组别而不是自己一人。游戏的基本需求更是合作、用心、努力;孩子们知道唯有这三个元素才能往胜利的方向前进。 因此,在课堂上孩子都会积极的参与、互相帮忙、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相对老师而言课堂的节奏还是比较容易控制和孩子们都认真学习。在这第一部分中,李老师一共分享了九个有趣语言课堂小游戏;分别6个听读游戏和2个读写游戏。 这些游戏的方式都是与思维角度为起点,主要针对语言基础积累。这些游戏当中,李老师一再强调老师们必须照顾孩子们的情绪。千万不可以让孩子们存有负面的情绪。 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四不”原则读(不错读、不多读、不漏读、不回读),适合对象是高年级、初中阶段、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习者。这个游戏能让孩子们体验当新闻主播的乐趣和难度,把自己当成了主播拿着稿一遍一遍的进行口语练习。第二,我觉得特别好玩的是书写大比拼。这是一个另类练习听写技能的游戏,我相信如果实践在学生课堂上;上课的气氛就不一样了。这种游戏法打破了反复读写的听写规则,它增添了学生认识生字新词、学听写的乐趣。

第二部分“趣味阅读的有效途径”— 1) 听得活动: a. 小喇叭节目 - 适合刚接触汉语的学习者。 - “小喇叭节目”有丰富的故事内容、定时的播放时段、语速比较慢。 b. 流行歌曲 - 适合中级阶段的孩子。 - 学习者能以边唱边学的方式学习词汇,单字,句子;并且尝试明白歌词里所带来的意思。 c. 评书 - 适合高年级的学习者,水平如同中国初中学生的汉语水平阶段。 - 故事内容比较有意思。 - 听原汁原味的故事内容。 - 必须以北京话或普通话为主的材料。 2) 读的活动: 读的活动就更有趣了,相对的像是“小乐团”。这里主要分成3个组别: 低阶段、中阶段和高阶段。低阶段的学生比较适合为他们布置小组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们分组表演;互相给予意见。 中阶段的学生比较适合把文章改成剧本表演。 让学生自己改编,然后不需要读,而是用动作呈现故事内容。 高阶段的学生比较适合赏读。赏读带有创造性的一种朗诵,一种艺术的呈现。 不过在布置活动给学生必须事先给予学生示范,让学生事先输入,再让他们呈现;这样效果比较来的理想。

第三部分“中文写作的阶梯”— 这是我最爱的部分了, 课程内容十分贴切我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听了李老师的课后发现原来都有错误的观点了。那就是在学生还未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就已被要求写一篇又一篇的作文了。当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成熟时,老师就已为他布置不合他能力范围的作文功课时,往往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会产生不合逻辑思维的压力---孩子抗拒写作、家长担心、老师焦急的状况出现了。 在这个部分,李老师建议从词语开始,让刚接触汉语的学习者或年幼的学习者从词语开始,让他们填充。 李老师举例说明了“小猫种鱼”的故事,并且现场示范了使用相同的题目,从浅到深的为学生布置作业。 这样的布置方式非常适合一个班级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 这活动也可以让初级阶段的孩子从简单到难得反复练习,从中稳固他们的语感、语境、词汇的输入、词汇的输出、让他们大胆的创造和促进思考能力。以上初级写作练习,为的是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学习符合自身学习能力范围以内的写作课。

总结 上完有李雄老师的讲堂--“趣味汉语言教与学”,我理解到应把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舞台;让不同阶段汉语水平的学生有一个快乐的舞台陪伴走过积累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快乐的舞台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成为一群快乐的小星星在天上发光、成为一群自信的学生前行照亮着人生的道路、一群喜爱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